English

当前城市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选择

1999-05-17 来源:光明日报 朱铁臻 我有话说

城市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保障我国经济稳步增长,促进社会安定,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城市经济发展,应当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抓住机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历史的欠帐以及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普遍是个薄弱环节。我国经济自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软着陆”以后,城市承担着很艰巨的任务,主要是增加出口和扩大内需。而由于东南亚金融风波的影响,东南亚主要国家经济增长放慢,减少从中国的进口;同时其货币贬值,汇率大幅度下调,影响我国的出口竞争能力。这对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扩大内需就成为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必要措施。扩大内需,着力点应是投资需求和消费要求双管齐下,短期内以适度扩大投资需求为主。而扩大消费需求也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经济理论的说法是生产决定消费,而现在进入买方市场的情况下,消费对生产又起着巨大作用。道理很简单,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就无法再生产,企业没有订单,长久下去就会关门。当然,扩大投资不能全线出击,重蹈经济过热,而是要突出重点。在生产领域,主要是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和生产集中度;在建设领域,重点应投向对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有重要意义,同时又能拉动当前经济增长的领域,主要是农田水利建设,能源、交通、通信和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住宅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等。

在这种形势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刻不容缓的任务,又会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经验表明,城市的经济发展必须有相应的基础设施作保证。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相应增加基础设施的供应。光注重产业发展,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经济不可能上得去,发展是没有后劲的。特别是我国大多数中小城市经济发展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适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对推动城市经济增长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十分必要,而且见效快。我国城市与发达国家城市比较,最显著的差别在于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公共产品不足,无论交通、通讯、居民生活服务、住宅建设以及环保设施等差距均较大。

今年以及今后的若干年内,是城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好时机,应当把握住这个机遇。要进一步建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良性循环机制,要开辟一条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城市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分为公益性基础设施和经营性基础设施两大类,其主要资金来源是以财政资金为主,其他资金为辅。对一些社会公益性项目要研究建立其公益支出的补偿机制,对一些经营性项目,要保证在一定财政投资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措施推向市场,用市场机制运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主要领导者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公共产品的生产上。只有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城市的经济及其他社会事业才可能蓬勃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地区特色经济

城市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个普遍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正是这种客观必然性带来了城市和地区的差距和比较优势。也就是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既有差距的一面,又有比较优势的一面。因此,我们不但要看到差距,同时要看到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简单地说,是指不同地区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及其价格差异。广义的比较优势还包括生产的外部环境、区位及历史文化条件。在沿海城市和发达地区存在技术、人才优势及区位优势;在中西部地区有着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每个地区都会有自己的不同优势。离开自己的比较优势,去盲目照搬别人的套数,走别人的老路,结果总是不会成功的。无论是沿海地区或是西部地区,都必须依托自己的比较优势,走发展特色经济之路。

首先是要有优化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要破除“小而全、大而全”的传统观念,选准适合自己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创造自己能够占领市场的重点产品。目前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产业集中度低,技术水平落后;在区域分布上没有形成合理布局;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构成中仍偏低。形成这种局面,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指导思想上的问题。主要是产业选择和发展上缺乏科学论证,往往是“跟风跑,赶潮流”,不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注重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结果什么都想搞,什么也搞不好。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争取占领市场一席之地。对于那些没有特色,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和企业,要果断地转产、淘汰,把有限的生产要素转向优势产业和产品。

其次,鼓励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特色经济。政策上要放开搞活,不要搞封闭,不要搞地区保护。要欢迎外来企业和人才利用本地优势,敢于让市场、让利税、让股权,勇于同国内外客商联合。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要利用在地价、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供应等方面的优势,吸引国内外投资,并且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积极利用外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同时把利用外资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结合起来,避免低水平重复。尽力避免和减少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替代效应和挤压效应。要打破行政区划和所有制界限,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方针,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第三,提高科技含量与发挥比较优势要紧密结合。在当今世界,发展地区特色经济,无疑不能忽视科技进步,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档次,开发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新产品,实施名牌战略。但是,必须看到,由于各城市和地区条件不同,科技教育水平和人才的差异,进入高新科技领域也有不同的阶段性,不能在所有项目上都选择高起点、高科技含量,要有个逐步进入的过程。不能不顾条件,一阵风地都瞄准高科技,关键在于如何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中西部地区要重视发挥劳动成本低这个比较优势,还要依靠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支撑经济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当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提高科技含量之间不是排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要逐步引进一些先进适用的技术,不断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培养人才,大胆启用人才,发挥人才的聪明智慧,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不断上新台阶。

加大所有制改革力度,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我国的改革走了20年,城市是改革开放的大舞台,是改革的主体。目前城市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城市改革的核心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合理的所有制结构,即从单一的公有制转变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是十分正确和及时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特别提出在充分发挥公有制主体作用的同时,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

首先要继续解放思想,要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方便群众生活,推进农村经济向商品化、市场化方向发展,而且可以开辟和扩大就业门路,促进社会稳定,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有利条件。当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解决城镇待业人员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应当放手,不要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就应该鼓励、支持和发展,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次,政策上一视同仁。既然非公有制经济已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政策上和管理上应当与公有制经济同等对待。保护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合法经营和获取合法利润,保护其公平竞争与合法权益。要制止某些单位和个人利用职权向非公有制企业进行乱摊派,甚至敲诈勒索,要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行为。同时要在信息、人才培训、技术进步、对外合作、市场开发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多种服务。在政策许可范围内,积极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困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原来就比较滞后,应当更多地给予扶植和支持。

第三,培育主导产业和名优产品。非公有制企业要积极培育和建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主导产业,生产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要以良好的产品质量和尽可能完善的销售和服务体系来赢得和不断扩大市场的份额,要坚决反对假冒伪劣及一切不正当经营行为。要树立企业形象和自己的名牌,从而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第四,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素质。非公有制企业不少是从家族企业发展起来的,也有的是少数人合伙,所有者与经营者往往集于一身。这种管理模式在初创时期有很高的增长势头,但企业到一定规模后,特别是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提高企业素质,提高企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改变家族式管理模式,广集社会人才,推进现代企业的规范管理。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私营、民营企业领导人的管理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法制观念和经营道德水平,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更快更好地健康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